這一陣子最熱門的新聞莫過於一位留美青少年被逮捕的故事,才18歲就購買了數量極為龐大的子彈、自組了手槍、企圖購賣殺傷力更大的步槍,還告訴同學企圖要在校園內持槍射擊。這位孫姓青少年父母是知名藝人,赴美才8個月,相信對於美國相關法律缺乏明確的認識。
 
本文要探討的是問題青少年背後父母的可能心態,不是此案犯罪與否、行為動機,也無關乎星二代與否
 
 
任何案子都可能跟精神疾病有關,跟嗜血媒體不同的是,精神科醫師在一開始必需保有客觀跟冷靜,不該一頭熱去妄作評論或猜測(如亞斯伯格症或反社會人格)。但是我既是精神科醫師,同時也是留美的心理學碩士,有社會責任提出觀察與建言,我不評斷對錯、疾病、官司,要著眼於如何幫忙父母親處理青少年的行為問題,以減少不幸案件發生的機率。
 
門診中有很多18-22歲年輕人的個案,他們往往在行為上出現極需幫忙的問題,但是父母卻無力,或無意圖去真正幫助他們。無業、繭居、失婚、啃老是目前常見的狀況。最慘的是,有時輕生結束自己生命,還有更多則是搞到出了事,對他人造成傷害,甚至出了人命,必須接受法律嚴重的處罰。
 
最近幾年來這些事件層出不窮,像高雄酒駕撞死人、五星酒店藥趴嫩模之死、迷姦性愛光碟等等,最轟動的則是發生在台北捷運的隨機殺人命案。這些犯案者都是年輕的男性,然究其行為,他們都不是窮兇惡極之徒,只是心智上都未臻成熟(極度),在行為判斷力上都有重大的問題。
 
女性因為其暴力可能性較低,看似沒有問題,但是日益增多的酒駕、毒跟賭、從事色情產業、離譜的婚姻外遇,其實也反應了這個青少年問題是不分性別,跟不容輕忽的。
 
行為問題往往始於青少年
即使是20幾歲,甚至30幾歲的當事人,問題也往往從青少年時代(12-15歲)就已略見端倪,到了18-20歲,在旁觀者眼中,他們的行為即使已經非常明顯出了狀況,但悲劇卻常難以避免,到最後害人害己令人萬分感慨。雖然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極為關心小孩,但是在知識、觀念上卻幫不了忙,甚至幫倒忙。
 
身為精神科醫師,雖然不是兒童或青少年的專科,但多年來累積門診中很多15-25歲左右個案的經驗(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趨勢),個人覺得教育跟心理諮商體系,甚至到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次專科醫師的養成,跟不上時代快速演變的情況很嚴重,在處理能力跟能量上都必須深刻檢討。
 
但是正所謂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父母的教養跟處理基本上是問題的最大根源,本文試著從這些個案中分析,並找出一些類型供大家參考
 
幫倒忙、甚至製造問題的父母類型
1. 鴕鳥型的父母 – 明知有問題,但遇到挫折就打退鼓,自覺無能為力,卻不想處理尋求心理專業諮商、排斥精神醫學的診斷與醫療。心態變成「反正是青少年,總是有叛逆期,時間過了就會好」,認為尋求專業協助是羞恥的。日子久了,他們變成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,問題越嚴重,頭卻越埋越深,當嚴重到不行,乾脆自我催眠,暗中祈禱不會真的出事。
 
媒體上一些青少年個案輕生的報導,被訪問的父母親常會說他們的小孩平時沒甚麼異狀,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想不開?老實說最大的異狀往往都很明顯 - 悶悶寡歡,把自己關在房裡,不跟同學互動,父母親都不知道他們想些甚麼?這些對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不算異狀嗎?只要每天有上學、功課還可以,即使數個月臉上不見笑容,講不上幾句話,這樣很正常嗎?其實這些個案有些是受虐的過動兒、青少年憂鬱症、亞斯伯格症候群、被霸凌,甚至是被性侵的受害者。像台北捷運的施害者,很可能是一個極為特別的亞斯伯格症患,而他的父母親可能很早就只能做鴕鳥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 
2. 母雞型的父母 – 這裡的母雞是引用所謂「老鷹抓小雞,母雞護小雞」的童戲,並沒有特別指責母親之意。我在門診中也遇過好幾個過度寵愛小孩的爸爸,反而是媽媽看不過去,卻也無力改變的例子。像有一個個案是未滿18歲的男性高中生,因為無法好好上學來接受心理諮商,手上戴的是父親送的,一個好幾十萬的精品機械錶,經常出入夜店,甚至和幫派份子一起活動。
 
至於母雞型父母的另一個典型例子,則是父母親也都是演藝圈名人,各種媽寶行為三不五時就見報,應該就不用多說了。父母親過度的寵愛,過度的物質供應,卻紀律要求低、價值觀念差,往往養出媽寶或公主。到最後不管是嗜賭、嗜色、嗜酒,嗜毒,加上不小心誤交損友(往往很容易),結局都是不斷的捅摟子,一直到人生報廢,或者出大事為止。
 
3. 孔雀型的父母 – 所謂的「孔雀」就是自戀的意思,有些父母本身就有自戀的傾向,像是一天到晚自誇自大、非名牌不用,像大哥大、大姊頭般需要被簇擁著。這樣父母自己的言行,就像電視上那些犯了法的名人們,一旦被抓時,就道歉說的「做了最壞的示範」,而這種孔雀型的父母對自己小孩的身教也是「做了很壞的示範」。
 
所以當孔雀型的父母遇到小孩出問題,總是先指責別人,而不是檢討自己的小孩,更不用說反省自己糟糕的身教。他們養出的小孩常常缺乏同理心,容易成為恐怖情人,或者因愛而自殺。像這個在美國被逮的案例,什麼樣的父母可以接受小孩製作火焰噴射器,影片放上網還不知行為多嚴重?或者帶著小孩去打靶呢?至少等20遂心成熟些吧?還可以自行刷卡買子彈,好嗎?
 
4. 失能型的父母 – 常見於離異之後的單親家庭,有的個案是小男孩撫養權歸媽媽,但是媽媽卻懷著對前夫滿心的怨懟過日子。這個8歲小孩每天活在滿滿的負能量中,而欠缺的父愛則被用物質來塘塞,來替代。這樣的男孩往往容易在幫派中得到歸屬感,視老大如父,濫用酒精跟毒品,不知道怎麼過正常的生活。
 
另一個個案則是十來歲的小女孩,父母離婚後各自有對像,跟父親一起住,但是父親的重心跟收入都在新老婆,跟新生的小孩身上。她是很努力,在餐廳中打工,沒有走上不好的路,非常乖巧卻不快樂,令人著實心疼。絕大多數的個案往往18歲一到就很可能去酒店上班,從此過著每天喝酒、被騷擾,日夜顛倒的日子而無法自拔。
 
這四種型態常常是彼此混和的,像「母雞」加「孔雀」,「鴕鳥」加,「失能」,讓問題更加的嚴重。當然現在為人父母真的很辛苦,除非得到長輩經濟上的庇蔭或實質協助,往往在照顧小孩上心有餘而力不足。假如又不能在教育、諮商、醫療體系得到良好的協助,到最後往往也只能變成「鴕鳥」。在這點上,精神科醫師跟心理諮商要負起更大的責任,門診中看了一些過去不夠精準的診斷,不夠完整的評估,跟不夠迅速及有效的處置,讓父母更無助,也害他們變成「鴕鳥」。
 
處理基本原則 :「身教真的重於言教」 「及早承認問題並接受專業的意見」
當父母是需要學習,也經常需要自省,不是「只會出一張嘴」,「身教真的重於言教」。而「身教」不容易,小孩不打電玩,自己也不應該一直看電視、追劇,玩臉書。雖然醫療體系跟心理諮商仍有不盡完善之處,但是及早發現並承認問題(最常發生問題是國中一年級,高中三年級、大一跟大四)、不拖延地進行早期評估、持開放的態度讓小孩接受諮商治療。要聽得進專業的意見,大家一起努力調整自己跟家庭,這樣才能避免悲劇不斷的發生。
arrow
arrow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