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醫生,你開了一個月的安眠藥給我,不怕我一次吃光會死掉嗎?」

偶爾就是會遇到這類患者,喜歡測試醫師有沒有關心他。

「喔!抱歉,現在的安眠藥太安全,就算半年、一年的藥一次吃下去,頂多只會讓你睡上幾天。醒來什麼事都沒有,連洗胃都不用。你只會失望,不會失去性命,但是你確實可能因為神智不清、跌倒撞到頭而死,或被自己的嘔吐物噎死,所以還是不要啦!」

(註:有非常非常少數致死的病例,一般致死原因是癲癇,不能說絕對安全,若過量服用還是留在醫院觀察為宜。)

即使面對精神科患者,醫師也要展現幽默感。所謂言教不如身教,在遭受測試的壓力下,醫師越是輕鬆以對,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反而更能正向看待。

有的安眠藥,健保價甚至只有兩塊錢,真的比糖果還便宜。現在隨便吃個自助餐就要一百多塊,算起來,一整個月的安眠藥還比較便宜。而安眠藥除了便宜、醫師隨便開、不怕健保核刪之外,政府跟醫師不怕你終身吃藥的另一個原因是「太安全」。在1940年之前的安眠藥都是巴比妥酸鹽類,有肌肉鬆弛跟抑制呼吸的作用,要是藥物過量再加上喝酒就很容易致死。不過,巴比妥酸鹽後來只能用在手術或檢查時的麻醉,之後發展出來的安眠藥幾乎都沒有致死劑量,意思是「吃再多也不會死」,也不會造成器官功能的傷害,包括大家最怕的肝跟腎。

一旦病人已經長期依賴安眠藥,指「半年以上每天都要靠吃安眠藥入睡,不吃更是完全睡不著」,醫師要花多大的力氣才能讓他們願意重新思考「不吃安眠藥的可能性」?並且願意跟醫師好好討論呢?

要是已經吃了好幾年,而且是天天吃,不吃完全睡不著的病人,單單是讓他們考慮「不要依賴安眠藥睡覺」這檔事,可能就要花上十幾分鐘解說。仔細詢問可能影響睡眠的工作跟生活狀態,又要再花上至少20分鐘。更不用說探討可能造成失眠的壓力源、負面情緒則需耗時更久。而這一切對治療失眠都很重要,但是習慣只吃安眠藥解決問題的病人,他們可不願意頻繁回診,有時連討論都嫌煩。像是一週一次的「認知行為治療」,每次要花上半個小時以上,整個療程則需要至少六至八週,這時病人寧可藥拿一拿趕快走人。而健保署基於費用控管,基本上不太支持像認知行為這種心理治療的項目,甚至動輒刪減、罰錢,從不在意病人被養成藥罐子。他們只看到眼前的總預算,關切一個病人是不是花太多錢。

所有安眠藥的使用說明都建議只能短期服用。美國據說規定更嚴格,不可以服用超過三個月或半年。但是因為安眠藥太便宜、太安全,臨床上又看到很多病人一吃幾十年,活到七十多歲也都沒事。醫師看診最容易的就是只要說:「拿藥喔?照舊?」不到一分鐘就看完了!頭都不用抬起來進行望聞問切,病人也高高興興地拎了一袋子的藥回家,這個月不用再擔心睡不著。這樣的結果,就是不知不覺把病人養成藥罐子。

 

你是安眠藥的藥罐子嗎?即使你不是,身邊的親友也很有可能是,只是大家都不說而已。

 

有一次我到老年大學演講,在座的都是七、八十歲的老人家,加起來有能有五千歲。

「你們有吃安眠藥的請舉手。」

零零星星慢慢舉起的手,剛好湊足五根手指頭。怎麼可能,我心想至少會有20位舉手才對。

等到演講結束,那可精彩了,只見大家神秘兮兮地從包包裡拿出安眠藥,都問我同一個問題:「黃醫師,我一定要吃這個才能入睡。已經這樣很久了,有沒有關係啊?」

眼見想上前詢問的人越來越多,早過了中午12點,肚子也越來越餓的我只好尿遁,結果一路被追問到廁所門口。還得故意在裡面多待一會兒,偷瞄了一下,眼看外面沒人,機不可失趕快閃。

 

失眠的問題跟安眠藥的使用,會因年紀變老而增加。

隨著人口老化,臺灣人每年吃的安眠藥很快就會超過四億顆,但也只不過花個十來億就可以讓一、兩百萬人免於失眠之苦,聽起來好像還不賴?

 

摘自黃偉俐醫師新書《失眠勿擾》

 

arrow
arrow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