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,班上有兩名同學老是被處罰,他們也不是真的壞小孩,就是不交功課,不聽風紀股長的話,排隊時不守規矩,要是叫他們去搬便當、抬水,他們反而很高興。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後自然明白他們應該是過動兒,那時要是有藥吃,好好治療,或許現在同學會還可以看到他們來參加。

這幾年來,持續有兒童心智科的醫師(專門處理小孩和青少年的精神科醫師),引用許多的調查結果表示,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(簡稱ADHD),也就是俗稱的過動症佔所有小孩的8%,應該要好好接受治療。

這樣的說法後來引起非常多人的反對,認為「精神科醫師在“胡扯”」,分明是製造病人,再給過動症的小孩“有問題的藥,在毒害他們,這種激烈的言論是真的嗎?精神科醫師是否真的都是對的呢?

 

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很簡單?

剛當精神科醫師的時候,我曾經以為要診斷過動症超簡單,那些來了可以聽話坐在椅子上,但是忍耐不到2分鐘,就開始抓抓臉、腳亂踢,3分鐘屁股就開始扭來扭去,眼睛不斷東張西望,恨不得趕快離開那張椅子的,可以高度懷疑是輕微的過動兒。

要是連坐上椅子都很困難,稍不注意就滾下椅子來,到處晃來摸去,保證是中度的過動兒。至於那種完全失控,跑來跑去,椅子上跳來跳去,開始抓我桌上滑鼠起來玩的,那鐵定是嚴重的過動症,願上帝保佑他的父母身心喜樂平和。

其實過動症的治療更容易,開藥就好,而且反正就一種藥嘛!最難的是處理那些既懷疑診斷,又怕小孩吃藥的大人。

那時我一直想不通:過動兒就過動兒嘛,沒什了不起,又不是自閉症之類的,每天吃個1~2顆藥就天下太平,有什麼不能接受的?

 

不禁懷疑我的診斷是否過了頭?

隨著自己在精神科工作的時間越久,經驗越豐富,知道幾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喜歡醫師說自己的小孩有病,而且是既沒辦法有明確檢驗結果、無法根治,又要長期吃藥的病。我也開始懷疑自己對於過動症的診斷是否過了頭?

看看這位超級性格的中年大叔「理查·查爾斯·尼可拉斯·布蘭森爵士」,是英國著名企業維珍集團的執行長。集團旗下包括:維珍航空、維珍鐵路、維珍電訊、維珍可樂、維珍能源,連鎖零售店維珍唱片行,以及維珍金融服務。英國人稱他為:叛逆的布蘭森、嬉皮士布蘭森、冒失鬼布蘭森、冒險家布蘭森。這些暱稱其實都在描述一件事情,他是一個在思想上、行動上都無法停下一時半刻的過動兒。

另一位是「大衛尼爾曼」,雖然因為過動症,連大學都畢不了業,但是過人的精力跟聰明的點子讓他也成功地創辦了藍天航空。

大家應該都很孰悉的美國航空先驅「萊特兄弟──奧維爾·萊特Orville Wright)和威爾伯·萊特Wilbur Wright)」,在小學讀書期間奧維爾非常調皮搗蛋,以至於曾一度被學校開除,最後讀到高三的奧維爾輟學開辦了一家印刷廠。

這三位傑出人士都要被診斷成過動症嗎?他們即使不吃藥,雖然讀書時不是乖小孩,也比絕大多數人成就更非凡,我們要說他們是精神疾病的病人嗎?這樣的懷疑開始動搖我原本堅定的相信,但是真正影響我態度,並開始反思自己做診斷當下思考跟行為的,不是那些用情緒來抗議、全盤否定精神醫學的激進主張。而是,老實說,8%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高了!所以我試著去尋求中間可能的問題。透過這些知名人物的例子,令我得到某些啟示,當我看到電視上有關獵人的影片時,我突然恍然大悟,身為“自認為”的科學家、大醫師,對於過動症診斷的思考要更深入,更謙虛。

 

過動兒,挑戰山林的獵人

想想,假如要在深山野外當一個好獵人,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:

文靜斯文,不跟人搶玩具,排隊時不會推來推去;

上課的時候都能持續保持專注力,筆記抄的完整;

考試的時候即使很多題目,都能小心不出錯;

平常乖乖窩在家中看書、吹冷氣,但是運動半小時就氣喘吁吁

拜託,這些一定是不行的嘛!擁有上述特質的叫做「都市裡的肉雞」,是現代父母親的最愛。要是把他們放生到山林野外,保證很快陣亡,不是餓死,就是命喪在山豬、野狼的攻擊裡。

 

充份發揮體力的環境

在山上成長的原住民同胞就不同了,部落裡的小孩每天上學可能要走上1小時的路,放學再走1小時回家。當他們長大外出打獵時,出門可能要1個禮拜,靠著雙腿翻山越嶺,只帶著簡單食物,往往也只有1、2個人就出發了,回程時幸運的話,肩上還要扛著一隻百來斤的大山豬。

那些每天看書、上安親班,打電玩、不運動的肉雞要怎麼上山打獵呢?

想像一下若置身於山林之中打獵,一邊低頭看著腳邊的小路,旁邊突然跑出一隻兔子,是注意力缺損的過動兒,還是500度近視的教室小乖,用箭射中兔子的機會比較大?

要是樹叢裡突然衝出了一隻大山豬,是過動兒還是教室的肉雞比較能及早發現而倖存? 獵人要活動力旺盛〈過動?〉,注意力能隨時轉移到獵物跟危險〈注意力缺損?〉,所以過動兒不是獵人的最佳人選嗎?

問題是當獵人離開山林,被逼著一天8個小時以上坐在書桌前?到處都是馬路車輛,他們就適應不良,被認為不守規矩,被認為是ADHD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,而醫師還對自己的診斷沾沾自喜。好無辜的過動兒喔!難怪小孩一天到晚在街上跑的義大利人會說他們沒有過動兒。

必須時藥物能幫忙

但是獵人體力再怎麼好,怎麼好動,注意力不集中,也不該亂跑掉下懸崖吧?就像我在賣場看到橫衝直撞的小孩,後面跟著一個臉很臭的爸爸,深怕他被電梯夾到,或掉下樓梯。這樣完全忽略危險的小孩,他們腦子的結構或作用真的沒問題,只是我們的忍受度不夠嗎?

我們體力的活動度、注意力的轉移度,這些跟大腦的功能都有很大的關聯,而任何有功能的東西都有可能異常,身體有那個器官絕不會生病?身體有哪個功能絕不會出問題?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跟大家說「沒有」,所有機器的螺絲都可能會掉、會磨損。所以我相信這世界確實有過動兒,而且他們的腦子中確實有不對勁的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。

 

腦子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

腦子是我們身體中不論結構或功能都最複雜的器官,所以會有一堆精神疾病很正常,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遠比你想像的多很多。但精神科醫師不能亂給小孩貼標籤,那些被逼著坐在教室,坐不住的,讓老師抓狂的,不一定就得了過動症。過動可能是一個問題,一個課堂上、學習上很大的一個問題,但不代表一定是生病。

吃藥(西藥)也不代表一定傷身,我相信很多父母要是聽到有一種草藥吃了會變聰明,一定不惜千金去買來給小孩吃,但這個草藥可能有腎毒性,可能有鉛汙染,誰知道?吃了一定變聰明?打死我也不信,不然先讓我試吃看看。

但我開的藥,至少可以讓獵人專心坐在書桌前學習、寫功課;也經過嚴格的檢驗跟品管,50多年來也沒有傷肝傷腎的例子啊!我也看著這些獵人慢慢地長大,進大學。他們需要藥物幫助是因為──獵場被人類破壞殆盡,而這些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當獵人。

 

下診斷有時候也是在貼標籤

對病患或醫師來說,最不喜歡的,或最糟的一種情況是「誤診」,尤其是光靠醫師的觀察跟不確切的檢查工具,像量表或診斷準則。要是可以有血液檢驗,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來確認是不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,那一切都沒有問題,除了父母的傷心跟擔心不會改變。

有些高智商的小孩加上精力旺盛,其表現會和過動兒很類似,像我的智商雖然不高,但是據說2~3歲時會拿著榔頭到處亂敲,拆解手邊的任何機械裝置。在這個時代要是遇到一個欠缺經驗的兒童心智科醫師,我可能也會被貼上一個過動兒的標籤,吃上好幾年的利他能。

假如這樣,我的一輩子會有所不同嗎?以藥物來說,應該會讓我更專注一些,體重也輕一些(這我喜歡),其他?我想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心理上的吧!會帶著一個過動兒的標籤上學,面對老師和同學,有可能因此被霸凌(但因為我就讀的國小和國中我父母都是隔壁班的老師,機會不大)。

 

拋開心結,更聚焦在問題上

是的,最可怕的是3件事:

1. 下錯診斷

2. 被貼標籤,而且被不當對待

3. 從此認為自己是壞小孩

 

但現行健保制度下,沒診斷醫師不能開藥,不能安排心理治療(除非自費),所以診斷的標籤是不可能消失的。更何況,正確的診斷也代表醫療處置才會適當,不能因為害怕標籤就不下診斷,那是反科學跟因噎廢食,診斷跟治療也就不會再進步。所以帶著偏見跟成見,看不到一個小孩好的那一面時,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所在。因為害怕標籤,拒絕醫療上的幫助,甚至打罵小孩,只會讓事情更雪上加霜。

這兩年,我會跟過動兒的父母花更多時間在討論實際生活的問題上,而不是爭執診斷對不對。被貼標籤有時真的是一種傷害,尤其遇到有成見的老師。像我遇過一個小孩,聰明、敏感、好奇,常常問問題,挑戰老師,就被貼上一個過動兒的標籤,被同學孤立。

 

過動兒的問題在哪裡?

從科學上來說,目前的研究都顯示這可能是兩個問題,一個是腦部無法控制整體腦細胞活躍的狀況,所以他們動的多、睡得少,經常黑眼圈,瘦巴巴(這幾年才慢慢看到一些過重的過動兒,不禁讚嘆現在的父母很會養)。

另外一個問題是,他們腦前葉的控制功能不足,注意力太容易被轉移,無法維持在一件事情上太久,除非是他們非常有興趣的事物。這個控制主要還是多巴胺的調節,它的功能在負責思考、專注力功能的腦前葉出了問題,這叫「注意力缺損」,不一定會伴隨過動。

這就是為什麼正確名稱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,而不應該只是簡稱過動症;過動幾乎都伴隨注意力缺損,但注意力缺損也可以單獨存在。單獨只有注意力缺損的表現是常常粗心大意,房間一團亂,考試總是不小心多錯個幾題,但是這幾題在現行考試當道的情況下,已經足以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
腦部無法控制整體腦細胞活躍的狀況跟多巴胺的調控有最大關係,像利他能、專思達這類藥物主要就是在增進腦部多巴胺的功能,只要很少的劑量就有很大的幫忙,所以不需要擔心長期服用,或濫用的問題。最大的問題是:“喜歡貼標籤的人”貼完「精神疾病不對」,「精神科醫師很糟」的標籤後,還心有未足,「藥物有問題」的標籤也要貼,鼓勵不吃藥。

務實的態度最重要,明明是獵人,生在沒有獵場、只有水泥叢林、被長時間釘在書桌前的時代,讓一個已經問世超過50年,幫過無數小孩,還沒出過問題的藥幫幫他們有甚麼不好?不是只有幫他們,還包括被吵到抓狂、被氣到失眠的父母,跟努力維持教室秩序的老師呢!

 

我曾經遇到幾個媽媽來求診,因為他們無法控制對過動兒的憤怒,打小孩打到有罪惡感。另外有一個爸爸長期失眠,可是紀不是憂鬱也不是很焦慮的體質,安眠藥卻吃蠻重的,一直到她的兩個小男孩跟著一起來門診,我才發覺他失眠的原因──兩個都是過動兒。

 

快樂的忙著「大人們受不了」的生活

門診中很多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候群患者的父母會問,除了吃藥之外我們還要注意什麼?其實過動兒本身跑來跑去,總是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,他們往往是快樂的在忙著「大人們受不了」的生活。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可以這麼做:

 

1.跟醫師充分討論小孩的“問題”,最好能對診斷達成審慎的共識。

2.給小孩安全的空間,能每天充分發揮體力,避免強迫式的長期靜態活動。

3.必須時給予藥物幫忙,除了功課外,也包括不要把父母逼瘋,瘋狂打小孩。

4.跟老師充分的溝通,甚至建立醫師跟老師間直接溝通的管道,避免對立。

5.給小孩好的自我認識,不要用成績去評斷小孩,不要讓他們自暴自棄。

6.根據小孩的特性,思考小孩未來的潛能跟職涯,並及早跟小孩討論。

 

前面5點很多文章都有討論到,如何尋找適當活動並不困難,多一點體育類的活動就是,但適當環境比較困難,尤其在都市之中的雙薪家庭,有待政府的重視跟幫忙。最困難的是如何克服父母親讓小孩吃藥的心理障礙,還有就是根深蒂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心態,因為過動兒只要走對路,成功的機會很高,成就也可以很大。

 

原文刊於  育兒生活 108年1月號

 

過動兒可以盡情發揮在業務、發明、創業

精力是本錢,好奇開啟商機,好動不墨守成規,容易分心可以脫離負面情緒,

但是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幫忙的好夥伴。

美國通用電力公司(GE)一個很有名的前總裁叫傑克.威爾許,他寫了一本書叫4E領導學,強調要當領導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需要充沛的精力。試想一個動不動就累了的人怎麼領導一個大公司、大組織,甚至一個國家?過動兒就是有用不完的精力,可以從早忙到晚,像那隻電池廣告裡跑不停的小白兔。

正因為精力充沛,加上注意力不會長期耗在一件事上,過動兒特別有好奇心,甚麼都要拿來看一看、玩一玩,而好奇是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尤其在現行教育制度下,追求標準答案的考試成功者,往往難以開創新局,好奇心是過動兒的強項。

過動兒不只是精力旺盛讓他們有當領導者的本錢,好動也讓他們得以不墨守成規,從壞的一面看就是不守規矩。但是規矩太多、太嚴也有壞的一面,就是保守、官僚,故步自封。過動兒可以是很好的制度憾動者,組織有時必須靠著他們進行改變,完成變革跟轉型。

「容易分心可以脫離負面情緒」,這也是過動兒的好處?行銷與業務推廣是商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是營運成功的必須,但行銷與業務人員往往要面對很多客戶的拒絕,每天都會有很多的打擊跟挫折,也包括做不好被老闆釘。這時注意力缺損可以派上用場,「什麼,你說哪家的麻辣鍋很好吃?」「我們周末去溯溪吧!」突然間,所有負面的情緒被忘記了,就像小時候父母講的規定立馬被忘記一樣。到了明天他們又可以生龍活虎,充滿笑容的上戰場,快樂打獵(跑業務)去。

他們可以做超級的業務人員,賺的比總經理還多;他們可以激發新的事物,促進偉大的發明;他們可以造成組織變革,脫離僵化跟固執;他們更可以開創新的事業,還不只一個。跟他們找出好的相處之道,幫他們找一個被接納的環境,用你的愛與鼓勵打敗別人的無知跟亂貼標籤,最後記得不要逼他們去做規律無聊又不能出錯的工作。

除了給予鼓勵,要告訴他們,因為有一點容易分心、容易衝動,在人生旅途上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幫忙看顧著的好夥伴,他們要能有耐心地聽從建議。就像劉邦一天到晚在外趴趴走,都要蕭何幫他看家、準備糧食、人才,在他衝動要罵韓信時拉他袖子。所以劉邦是過動兒?或許喔!

 

arrow
arrow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