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分享單車一開始的成功其實可以從7-11的無人商店 X-Store得到啟示,X-Store剛對一般民眾開放後,發現來這間門市的消費者,不只出於對新科技的好奇,也很樂意嘗試新產品。等到更進一步開放了,發現市場反應比預期差,其實不是技術不到位,而是沒釐清消費者真正的本質。

 

兩年多前在一次的演講後巧遇我的一個堂侄,他是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的MBA (企業管理碩士),那時共享單車正夯,一堆子的人爭相投入。他對於發生在中國的創新很興奮,總覺得新就是好,但是看到一堆子的加入者,不免擔心就問我一個問題:「共享單車真的都能賺錢嗎?」在那時正是共享單車火紅的時候,倒閉的事要半年之後才陸續發生。我當下的回答很直接:

不會,除非他們可以把平台跟顧客資訊轉變成可以牟利的工具。

其實這個回答並沒有真正經過深思熟慮,比較是幾年在商界的歷練培養的直覺,也參雜了心理學理論跟精神科醫師日常經驗的總和感受。但是卻不幸而言中,接下來共享單車的新投入者都以慘虧迅速收場,徒留偌大的單車墳場,以及四處可見的廢棄單車。最近大陸最大的共享汽車業者滴滴出行,3個月內發生兩起性侵命案,不只如此;六年內至少發生了1677起案件,其中刑事案占比例近一半,包括故意傷害、強姦或者猥褻乘客等。今年上半年財報,滴滴出行稅後虧損逾40億人民幣,連續6年呈現虧損。滴滴出行在今年,2018年8月底,宣布全面暫停順風車服務,並為此開除兩名相關高層主管。

為什麼我直覺認為分享單車會失敗?

在這裡希望跟大家先分享一個觀念——「就是平常要養成觀察與預測的習慣,這不是說亂猜猜而已,而是利用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你看過相關的書籍,根據邏輯與之前學到的理論,拿來練習你的判斷能力。不管預測成功與否,你都可以據此修正你的觀察、理論、經驗,甚至直覺,讓下次準確度上升。」這樣的預測是一種學習的過程,跟老一輩忌諱的妄加斷論不同,要言之有物,多方參考歷史事件與跨行類比,這也是一種科學(趨勢學),不是在買大樂透。

舉一個例子好了,十年前我曾經到一個MBA名校接受密集課程,那時正流行藍海策略,書中舉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太陽馬戲團。那時正是它如日中天的時候,但是在課堂上我卻預言它會在不久的將來倒閉,因為它只是華麗的雜耍,已經不是馬戲團了,所以可能男性比較不會再去買票欣賞,回頭客以女性為主,連小孩都會覺得有點無聊。當下全場譁然,覺得我性別歧視,是外商公司的大忌。或許就這樣,我既沒拿到優秀學生獎,後來也沒升上總經理。可是前年太陽馬戲團真的倒了,賣給中國的一個集團,主要原因有二:

  1. 開發每一齣戲的成本越來越高,甚至超過十億美金,很難回收。
  2. 因為要提高特技的難度來吸引觀眾,開始有主角摔死,這和太陽馬戲團的原意大相逕庭。

為什麼?因為男女有別,男性賀爾蒙最大的意義在爭鬥,種族的存續往往也無法避免戰爭,這都需要腎上腺素的分泌,而危險的動物跟特技就是造成腎上腺素的提升,是大家會上癮的東西,也是某些人之所以喜歡玩命的極限運動。結果太陽馬戲團為了省錢把動物(很麻煩也花錢),跟玩命(這要付很高的薪水跟保險)拿掉了,也把最大的刺激,腎上腺素,拿掉了。最後只好越搞越華麗、越困難(也是要刺激腎上腺素),也就越花錢,死亡意外就開始出現。當然男女之別不是絕對,有的女生很愛刺激,有的男生很愛平靜,但是生理學上的男女差異確實是存在的,這無所謂優劣,更不是歧視,而是生物的特性。

那分享單車呢?它的成功與失敗也都跟人性有關,第一個問題叫作「師出正義,就會成功」,為了節能減碳,大家騎單車吧!可是我一天可能只有一段路,在某些時間需要騎(可能只有半個小時),單車的CP值就低了,還要怕被偷,那我們來共享吧!但是有這樣需求的人有多少?時間上可以錯得開嗎?可以達到最大的邊際效益嗎?第二則是——所有的人都會善待分享的東西嗎?尤其在中國大陸這個人民素質差距很大的地方。結論現在應該很清楚了:

  1. 平均單位時間的需求被高估,所以當已經投入過多的單車來應付巔峰需求,新進入者會立刻造成供過於求。
  2. 人性的自私,好騎的騎回去放著、難騎的往河裡丟、惡作劇的往無奇不有的地方扔。

老實說在都市騎單車上下班的點子爛透了,你能夠想像台北街頭的機車都換成自行車嗎?甚至一些原本走路的行人也騎,要回到幾十年前北京自行車浩大的車陣嗎?天啊,地狹人稠馬路小,你可以預期交通大塞車,完險意外不斷。拜託各位沒腦的政客,打高空的企業家行行好,也用用腦好嗎?減少機車、節能減碳的自行車道在人煙稀疏的歐洲可以這樣搞,台灣、上海、北京這種人口過度集中的都市,單車作為通勤工具是危險而不可行的 (U-Bike主要是觀光用途,臨時急需為主,有一定的市場限制) 。

分享單車一開始的成功其實可以從7-11的無人商店X-Store得到啟示,X-Store剛對一般民眾開放後,發現來這間門市的消費者,不只出於對新科技的好奇,也很樂意嘗試新產品。等到更進一步開放了,發現市場反應比預期差,其實不是技術不到位,而是沒釐清消費者真正的本質。我相信現階段如果全面推行無人商店,結果可能和分享單車一樣下場,敵不過人性的貪婪與惡劣面,偷竊、破壞,惡整機器層出不窮。

不管分享經濟現在有多夯,多少產官學的研討與投入,我還是覺得這些人熱心的頭腦有洞,論述如下:

什麼是共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

共享經濟是指公眾將閒置資源透過社群平台與他人分享,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,是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。這裡包含四個要素:

  1. 公眾:目前主要以個人為主,將來會衍生到企業、政府等,但形式應該是以P2P為主。
  2. 閒置資源:包括資金、房屋、汽車等物品與個人知識、技能、經驗等。
  3. 社群平台:透過網路科技實現大規模分享的平台。
  4. 獲得收入:網路租借、網路二手交易和網路打零工等三種模式,也是基本的分享模式。

共享經濟常見的型式有汽車共享、拼車、公共自行車,以及交換住宿等。學者與機構定義的共享經濟,都說是為了要解決社會資源過剩的問題,是嗎?

  • 旅館都間間客滿,所以需要Airbnb?計程車都叫不到,所以需要Uber?
  • 若能創造出調和供需的平台,「大量社會閒置資源」將被充分利用,並發揮各自的價值?還是讓會使用網路平台的人搶走傳統而合法的供需,就像小7取代柑仔店。像分享單車,根本不是閒置資源,而是投入過多的資源。
  • 獲利,只要是生意一定要的嘛!但NPO不獲利就不行叫分享經濟嗎?
  • 透過網路科技?社區的二手市場就不算嗎?透過代辦機構安排的寄宿家庭呢?
真實往往是醜陋的,回歸基本才能看清真面目

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・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・斯潘思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: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: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中提出。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意指「合作、協同式的消費,獲得某樣物品的人不只是「擁有」,還把資源提供給其他的人(包括消費者,組織,或政府)」。像是歐洲有些人在海邊、山上、鄉間有度假屋,一年可能只有住兩個月,閒置的時間(資源)透過某種媒介(其實不一定非得要網路平台)分享給公眾,賺取一些錢,這才是真正分享經濟的原始精神。

就像這個專欄叫「醜陋的真實」,蛋頭學者、機構,甚至政府,都追逐新奇而好大喜功,喜歡將新名詞物盡其用,不惜扭曲原意的弄出新東西,讓華麗的名詞掩蓋了可能醜陋的真實。其實「分享經濟」把很多的東西被包裝在一個漂亮的名詞之下,想像它可以開創一個經濟的新紀元,但最大的改變只是在突飛猛進的網路速度加上GPS之後透過網路媒介所做的一些事情罷了。它並沒有創造新價值,而是用新科技分享舊利益,實際上卻有很多是違法、逃稅、不安全,與造成不公平的競爭。

以Airbnb來說,它跟透過網路訂旅館有何不同?至於那擁有數間閒置公寓、套房,或特地買來做Airbnb,這叫「做生意」,做沒良心的生意,安全跟衛生?偷窺性侵?營業稅?所得稅?標準的以創新科技之名行違法的醜陋之實。既然這樣那幹嘛要有旅館執照,還要消防安全檢查,直接上網接客人就好了,但消費者的安全呢?廚師也不用執照,不用做環境的衛生檢查,直接上網接做食物外送,這也符合公眾、資源、平台、獲利的四項共享經濟原則啊!但消費者的健康呢?

政客、學者,你們的職責最重要的是保護人民的安全、健康,維護社會的正義與公平,不是看到一個包裝美美的爛東西,只因為用上了最新科技的元素,就忘了科學邏輯與基本原則吧?不要被人家說介入檢查是擾民,妨礙新科技跟進步,一切都省了吧?我的門診曾經出現一個Uber的司機,他平常有在使用非法藥物,也出現精神疾病症狀,但是Uber公司完全不知情,這中間沒有任何一次實體的接觸,也沒有健康檢查,是家屬發現異常才結束了他在Uber的工作。

「醜陋的真實」不甘於只是批評,批評那些教壞我們小孩的教授學者,也沒什麼好光榮的,他們跟我們的司法系統一樣,缺乏邏輯、沒有人文素養,經常視法律精神如無物,自高自慢。至於政客跟名嘴,那就更不用講了,要嘛怕得罪人,要嘛把人罵到臭頭,從來也沒什建設性。所以除了揭露「醜陋」跟「真實」之外,想要提出一個舊概念「物盡其用」,加上一個新做法「價值最大化」,組合成不同於傳統分享經濟的模式。歡迎大家批評,也可以盡情把我痛罵一頓,因為建設性的批評是進步的來源,腦力的激盪是創新的由來。

新觀念——「多用途的資源共用」(MPU,Multiple Purpose Utilization)

豐田在2018 CES消費性電子展上,推出以「多功能運輸工具」為概念的e-Palette Concept,預計率先於2020年的東京奧運開始試運營。e-Palette Concept被原廠定義為一款多功能移動運輸工具,擁有方正的身型,配置側滑門,車內可視客戶需求,訂製為商家、工作室、甚至是小型診所。豐田表示,e-Palette Concept將搭載自家的自動駕駛技術,並搭配服務平台,整合各項數據、商家與客戶需求,提供如購物、娛樂、餐飲服務等更便捷的服務,開發出完善的「移動生態系統」。

這個MPU觀念不是一樣資源為許多人分享而已,也在增加一個資源本身的多樣價值,簡單講就是——「透過更好的設計、更多的創新,達到另一個層次的物盡其用」,也就是「多用途的資源共用」(MPU,Multiple Purpose Utilization)。

這個構想有一點跟e-Palette Concept類似,但出發點不是在可以多用途的一部電動自駕車,而是多用途從靜態走到動態。這個資源(此時是一部電動車),可以在不同的時候擁有不同的用途,求取在人力、服務能量、節省資源上取得最大的效益,就像變形金剛。

一種我在這幾年思考的MPU - 架設連結社區跟捷運(或公車幹道線)的運輸網
非尖峰時負責郵遞、社福長照、社區訪視跟巡邏

約莫在三年前,U-Bike開始很流行,偉大的柯市長埋頭在建設單車專用道,即使被罵得要死也要貫徹,他希望可以減少機車數目,以降低空氣汙染,一樣認為只要「師出正義,就會成功」。當時,我就在想柯市長、柯教授、柯學長(他在台大只大我三屆)真的有他說的那麼聰明嗎?他無法想像萬一大家都騎單車,交通尖峰時期的腳踏車大軍會多可怕嗎?塞車會多嚴重嗎?他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寧可風吹雨打,冒生命危險騎機車嗎?像他那麼好命,住家離工作地點近到可以騎腳踏車,或者坐一線公車很快就能到達的人,在雙北一般平民百姓家是少見的,尤其是每天要出門的上班族。

想想你家附近要是沒有U-Bike的設立點,從家裡走到公車站或捷運站、等車、坐車、下車再到公司,花個45-60分鐘很平常吧!來回一天至少1.5-2個小時,還要忍受上下班時的空氣汙染與車廂裡的擁擠。日復一日之外,如果要送小孩上學呢?要他們不騎機車?何其殘忍的事,「柯惠帝」知道嗎?。

請看下圖: 以便利商店為出發點(台灣無所不在,還可以吹冷氣喝飲料等車),來回捷運站或公車幹道站的電動運輸車,類似東南亞嘟嘟車的6-10座設計。這樣可以大幅降低通勤的時間,所需公車的數目,還可以結合電池更換站,對電動機車的發展會有很大的提升。假如可以發展電池、維修的共用系統,電動機車跟電動運輸車的市場規模會快速變大,更便宜也更方便。

螢幕快照_2018-09-20_下午2_44_58
上圖里的三角形即代表電動運輸車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
  • 問題一:這樣的設計符合經濟效益嗎?巔峰時要很多車,平時車子停擺?

其實這就是共享單車一樣會遇到的問題,但是電動運輸車一旦可以多用途,不載人時送郵件貨物、接送小孩跟病人、接送社工社區訪視、幫獨居老人送餐、搭載警員巡邏,甚至開停車單,這樣經濟效益就被製造出來了。所以不只是人跟人之間的共享,更是不同用途在一部電動車上的共享。

  • 問題二:電動運輸車跟電動機車不一樣吧?馬力、速度、續航力?經濟規模?

好問題,談創新時台灣人最會創造難題來詰問,而結論經常總是「你在胡思亂想,不可能有這麼好、這麼容易的事」。請問來回便利商店跟捷運會很遠嗎?大部分是崎嶇地形嗎?需要馬力大、速度快的電動車嗎?便利商店裡不能設電池供應站嗎?科技上真的很困難嗎?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番才對,我的名言是「Impossible is nothing」 ——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

  • 問題三:安全嗎?這個跨部會耶!郵政單位肯嗎?他們不是已經自行採買電動車嗎?

台灣都可以打造火車車廂(台車公司),遊覽車車體不也是自行打造的嗎?我們也有很好的電動車工業基礎。最怕政府無能?單單招標搞上好幾年,嗯!好問題,看看電動公車發展的歷史就知道這個政府,這些政黨跟民意代表才是「anything is Impossible」的原因。

但是這個MPU的構想可以促進很多產業,對於減少機車數目,改善都市交通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忙,具體效益如下:

  1. 促進電動機車跟電動車產業,但不贊成自動駕駛,因為道路小,狀況多,也可以有助就業。
  2. 不一定每個都市都需要,或適合昂貴的捷運系統,尤其像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都幅員極其遼闊,捷運系統並不容易規劃,收支也極難平衡,公車捷運系統BRT結和這個計畫可能更具效益。(請參見〈大眾運輸系統首要之急是公車,任意推動捷運只是在消耗社會資源〉)
  3. 促進郵政的進步,假如可以同時民營化,與民間快遞、貨運合作,加強物流自動化,並推行自動化郵政。
  4. 加強社區服務,讓社區工作、長照、醫療、警務做一個整體的結合,在老年化、少子化、收入兩極化的未來,社區服務將是重大的施政目標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