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在解決低薪化、年金結構、健保支出,跟社會住宅之前,鼓勵生育是不負責任,也牴觸人性的,我們不能要求現在跟未來的年輕人扛起社會偌大負擔的責任跟期許。

 

內政部發布最新的統計,去年出生人數為177,767人,死亡人數為176,296人,2019年全年自然增加率僅千分之0.06,勉強逃過淨人口減少的預期。台灣普遍的晚婚、在1.0左右低檔徘徊的生育率,甚至於年輕人到外地工作,讓實質人口的結構往倒三角形移動,最直覺的思考當然認為會造成下列問題:

  1. 人口老年化
  2. 勞動力不足
  3. 財政負擔與財政供給不足
  4. 國家人口減少(正在發生),走向傾毀(滅亡有點誇張)

這些問題絕非杞人憂天,而且風暴正在形成,以年金跟健保為例,既存的虧損只會越來越大,甚而快速惡化。怎麼解決?像這次選舉有人主張的,0-6歲的小孩乾脆國家來養,真的會有效嗎?

最近有一位著名的社會系教授說: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勇婦」,認為政府到企業的領導階層都要大力的鼓勵結婚,由上而下扭轉年輕人的不婚想法及家庭婚姻價值,並重賞「第二胎」的生育。其實這種主張誰都可以想的出來,用不到社會系的教授來說。但是在現實裡,從馬英九總統時期到現在,政府不斷的加碼,生育率依然只降不升,跟鄰近的日韓一樣,要加碼到多少呢?

「少子化」當然是國安一大的危機

老年化跟平均壽命大幅延長,二次大戰後嬰兒潮開始步入老年,相連動的關係比較大,少子化還算不上主要因素。對政府而言,少子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社會財務負擔與政府財政供給不足,尤其是年金、健保,跟長照。2015到2025年,根據預估,勞動人口下降了超過6萬人,65歲老年人口卻增加了約7.5萬人,增幅達62%以上。國發會的統計顯示,從2015年每5.9個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,到2025年將急速惡化到每3.4個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,而且根據其預估的人口結構,恐怕會一路惡化至少50年以上。上述的相關資料跟出處,請參見〈少子化並非立即的危機,老年化和自動化才是接下來無比重大的考驗〉一文。

 

至於勞動力供應呢?其實這有點複雜,不是靠直覺反應可以預見的。因為根據目前的分析,在目前的新生兒進入職場前,自動化將席捲各個行業——依照哈佛商業評論的預估,2030將面對因自動化帶來的人類大失業潮(參見〈自動化熱潮之後,衰退就來?〉一文),所以在不遠的未來,失業將是更大的問題,而不是缺乏勞動力。所以唯一欠缺勞動力的將只有接下來的10年左右,而到那時,現在出生的嬰兒也才10歲,2040呢?也才20歲。

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勇婦」?但新生兒就業將是現在的25-30年之後

所以即使現在祭出「重賞」,但這能改變多少觀念呢?再說觀念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,沒個5-10年是不可能看到成效(我很懷疑能否看到1.5的生育率,別說2了)。等到這批「想像中」眾多的新生兒出現,進入就業市場,開始擔當重任(真是可憐),扭轉扶老比率,也將是現在的30-40年之後。然後誤信政府的愚夫愚婦,過了前六年的育兒期,將發現他們的扶養比(扶老+扶幼)無端多了一個,還要面對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威脅(真是超級可憐)。

蔡政府任內曾經設立「少子化辦公室」,但是運作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,有人批評這是政府沒有花大錢編預算的緣故,像郭董闊氣地喊出「0-6歲國家養」。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問題,讓機器人來算,拿掉不切實際的期待跟幻想,所有最後的數字都顯示:「鼓勵生育,尤其亂撒錢,來解決勞動力跟財政問題是緩不濟急、一廂情願的。」郭董,您老了,退休吧!您過強的主見未來不只是垮財政,更只會是妨礙進步的阻力。

這次國民黨的失敗,跟郭宋的失敗一樣,極可能都是遭遇相同的問題:「老到看不到『眼前』清清楚楚的事實跟『未來』明明顯顯的趨勢,就像忽略人民對於自由民主的擁抱(被習近平打臉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);沒有實際投入社會改造(選總統才出現,跟年輕人脫節),甚而過度簡化了面臨的危機(有問題撒錢解決)。」

 

填補空缺很重要,但鼓勵生小孩是既不實際、也很殘忍

看到這個可能很多人覺得我頭殼是不是壞掉,但是就像剛剛說的,希望鼓勵生小孩來解決少子化是直覺式的笨想法,除了緩不濟急,更會造成現在父母沉重的負擔,最後是讓未來這群新生兒賣命來撫養老人,這樣也很殘忍。

對未來一代不實際又殘忍的,除了忽略自動化跟失業的問題之外之外,還有兩個重要因素:

  1. 地球暖化、氣候變遷極可能失控。對溫室氣體的影響是這次中美貿易大戰極可能的後遺症之一,目前卻少有人提及。大陸這二十年來的工業化與社會脫貧,讓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全世界的30%,是美國的兩倍,相當於美國加歐盟加俄羅斯(參看維基百科資料)。中美貿易大戰會加速東南亞跟南亞的工業化跟脫貧,可以預期的是,二氧化碳跟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急遽升高。東南亞加上印度的人口是大陸的1.5-2倍,如果能像大陸一樣的發展,將是地球的浩劫,生小孩?拿什麼環境給他們?
  2. 居住正義與分配不公。英國經濟學人於11月29日的封面以Inequality Illusions為主標題,提出對當前最廣泛被接受之世紀經濟難題的反思,Inequality也就是財富、收入的「不均」,將是未來一代最大的挑戰。以前台灣最引以為豪的階級改變跟移轉變得越來越困難,低薪是沉重卻難解的議題,那新生兒的未來呢?現在結婚的夫妻除非有來自上一代的支援,根本買不起房,如果只能租屋蝸居,那要怎麼生兒育女?郭董您這麼聰明的人,怎麼好像沒有在政見中提及呢?還是因為您要是覺得大家都像您一樣拼命,買房絕不是問題?

在解決低薪化、年金結構、健保支出,跟社會住宅之前,鼓勵生育是不負責任,也牴觸人性的,我們不能要求現在跟未來的年輕人扛起社會偌大負擔的責任跟期許。

這是一次走出威權思考跟一中謊言的決定性選舉,但是就像之前所討論的,依然沒有能正面擁抱「醜陋的真實」。這也是本專欄跟本文的目的,請那些蛋頭學者,跟自以為是的老先生們退休了吧!你們是威權的遺留,更是無法面對未來真實世界的毒藥。

改變移民政策,接受知識移民才是立即的解決之道

我們的移民政策比較嚴格,深怕會影響台灣人的就業,所以以前的移民主要是外配,而外籍新娘其實對台灣這幾年新生兒的貢獻,勞動力的提供都有極正面的意義。因為面臨勞動力的不足,我們應該快速改變思維,跟新加坡學習,除了必須的勞動移民之外,積極開放知識跟專業的移民,尤其在香港的風暴之後,可能有很多的香港年輕人願意來台灣定居,他們將是移民很好的優先考量。

除此之外,相對於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交通壅塞、公共設施,跟平均教育,台灣的吸引力是存在的。如何有計劃地吸引年輕移民,填補勞動力,甚至是較高階工作的缺口,快速而有效的補充即戰力,這是新政府一個必須慎重思考的議題。

移民對台灣來說是被動的、甚至是嚴格的,很多來台犧牲奉獻的外籍人士,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擁有我們的身分證。要改變慣性思考並不容易,但是故步自封、「畫地自限」,自以為花錢可以換早一點結婚跟小baby,卻忽略人口跟財務的缺口並無法因此在未來的30年內改善,這很無腦。當然我們必須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,而且能夠不帶歧視地接納他們,甚至讓他們成為一起南向的好夥伴。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:

  1. 清楚的選取原則。我們需要的不是養老族群,而是有一定教育水準跟經濟能力的年輕移民。你會說這樣會不會有點現實啊?歧視老人?但是財政更現實不是嗎?移民政策本來就是國家策略的一環,人道考量只是其中一環。
  2. 語言學習的提供。中國的崛起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大大增加學習中文的動機,在國外也多了很多學習中文的機會。相比於中國,我們在居住環境、資訊的自由化上是有優勢的,所以重點是如何提供年輕移民好的環境學習中文,同時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社會。
  3. 升學與繼續教育。其實韓國瑜市長提出的雙語教育並沒有錯,語言能力不足確實是台灣走向全球化的障礙,但真正欠缺的是「可以充分溝通、管理協商的『好』英文」。這跟接受移民是有相互關聯性的,政府必須設立純英文教學的大學或研究所,提供給年輕人跟新移民。像現在的日本或歐洲國家,都已經普遍設立用英文教學的學校,假如我們連年輕的教授、高中英文老師都講不好英文,何其遑論。
  4. 最重要的議題仍然是「居住」。因為低薪跟高房價,包括比率不低的房租支出,不僅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夢魘,也將會是年輕移民最大的挑戰。1977年以後出生的中生代,面對產業外移、薪資停滯成長,再加上前一波房價上漲,高房價、低薪資,沒有籌碼養育小孩,降低生育率。新移民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,低薪的問題來自產業結構,加上相關連動的通貨膨脹,會比高房價來得更複雜、更難克服。社會住宅的及早實現是當務之急,即使會因而拉低房價,也是政府無可推託的責任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