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憂鬱藥物  

今年英國醫學期刊,哈佛研究團隊發現 - 之前研究中發現,抗憂鬱藥物可能增加自殺意念,以致藥品上加註警語。在之後兩年,年輕病人開藥比例減少31%,但被發現的自殺行為多了21.7%,自殺成功人數多了33.7%根據推論,警語跟媒體的報導,讓醫師與病人在用藥上過度保守。

 

門診經常聽到病人對藥物的擔心,網路上也看到激烈反對精神科藥物的資訊,造成很多恐慌,甚至治療上的困難。事實上,很多人卻長期使用抗憂鬱藥物而不自知。像減重門診、藥房就經常開百憂解降低食慾,早洩門診也使用克憂果類的藥物,甚至藥房也把易嗜睡的抗憂鬱藥物(Mirtazapine)當助眠藥賣。

 

目前的抗憂鬱藥物安全性極高,依賴性極低,只要正確的使用,定期追蹤並注意,大家其實不用擔心。以下針對幾個常見的疑問提供說明:

 1.     一旦吃了就要吃一輩子:錯!國外研究發現,假如發作過兩次重度憂鬱症,最好終身吃藥。但以筆者看台灣及外國病人的經驗,認為中間有種族差異。除非不吃藥立即出現嚴重憂鬱症狀,或者生活壓力極大,是可以停藥的。

 2.     假如不吃會更嚴重:錯!往往是病情剛好惡化中,一停藥就急速惡化。一般停藥只是回復原來的狀況,但建議以一至兩周減少藥量的方式停藥,避免停用症候群

 3.     造成自殺危險:有可能,但很少見,目前的臨床經驗顯示常是診斷錯誤。對於輕微躁症,尤其非常煩躁易怒的病人,自殺危險性確實會因用抗憂鬱藥物而升高。使用高劑量百憂解類藥物(常是綠色膠囊)減重,往往也會造成輕微躁症。

 4.     只有憂鬱症才能吃抗憂鬱藥:錯!像強迫症、恐慌症等焦慮性疾患目前的主要治療也是抗憂鬱藥,抗焦慮藥物只能減輕部分症狀。

 

哈佛研究告訴我們,抗憂鬱藥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治療,偏頗的資訊氾濫,請求證專業醫師,充分討論,按時回診。

arrow
arrow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