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,派屈克.麥金尼斯在《麥金尼斯的兩個FO:哈佛商學院的社會理論》中開始提出了「錯失焦慮症(Fear of Missing Out,簡稱FOMO)」。「錯失焦慮症」指的是當你錯失了所屬某個團體的活動、無法參與某些社交互動,甚至被團體忽視或排除在外,因而產生的焦慮、害怕,甚至憂鬱。

像是最近美國職籃金州勇士隊最有名的射手史蒂芬.柯瑞(Steven Curry),他因為肺炎疫情提早結束賽程,只能看著別人大展身手,柯瑞說:「當然很開心又能在電視上看到籃球,但第一個星期我犯了嚴重的錯失焦慮症(FOMO),看到詹姆士、雷納德、喬治在比賽,會讓你想起跟他們對戰是那麼有趣,也讓你知道自己有多想念籃球。」

最近在門診中看到許多憂鬱症的青少年,原因不是感情、不是課業,也不是家庭,而是被原來所屬的社群疏遠,覺得被排除在外,因而心情大受影響,這根源其實也就是「錯失焦慮症」,也有人稱呼為「社群恐慌症」。

網路社交助長了「錯失焦慮症」

網路社群興起後,隨時可以看到人們低頭不斷滑手機。如此專注在網路上的資訊,除了網路成癮之外,其實有不少人被「錯失焦慮症」所困擾。希望在社群媒體上,即時而不斷地參與互動與分享,卻也不知不覺養成了要儘快得知他人訊息,並即時回應訊息的習慣;同時也會關注別人對自己訊息的反應。(推薦閱讀:摸不到手機就焦慮!4個影響打擊身心

網路社群 社交軟體 網路社交 錯失焦慮症

(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)

在這個過程,從心理上保持與他人或群體的聯繫,透過情緒的互動,進而得到一種虛擬的歸屬感。最後造成類似強迫性的接收與回應訊息,會因為害怕錯過訊息而焦慮不安,甚至會擔心不被接納與失去歸屬,這即是當前普遍存在的「錯失焦慮症」。這個所謂的「錯失焦慮症」目前還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,但是對於年輕人卻有很大的影響

「錯失焦慮症」對有「社交焦慮症」的人影響極大

「社交焦慮」是害怕跟陌生人講話,在公眾場合害羞加入談話,害怕別人覺得自己表現不好,對社交能力沒有信心,很難交到朋友。他們在實體世界中往往需要一個活潑的朋友,做為橋梁幫忙他們連結到一個團體,當這個連結斷裂,他們會陷入極大恐慌,甚至憂鬱。(推薦閱讀:害怕被關注、擔心言行冒犯他人… 「社交焦慮症」年紀越大越難恢復

他們在網路上也是戰戰兢兢,害怕自己會不受歡迎,害怕不被認同是團體的一份子,對一些不夠正面的意見會極端敏感,過度焦慮。

他們會非常在意自己被某個人討厭,鼓動其他人來排斥他、霸凌他。這樣的事情在十幾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經常發生,有些時候會變成不敢上學、不想上學,嚴重的會憂鬱到不想活,但最多的是巨大的焦慮。

「焦慮」是病還是個性?

在心裡學上有所謂的「焦慮特質(Anxiety Triat)」,也就是遇到事情會想太多、擔心、焦慮;容易睡眠障礙、肌肉緊繃、煩躁、自律神經失調。

焦慮 錯失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恐慌症 強迫症

(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)

這種「焦慮特質」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,父母親如果其中一個有,小孩可能有50%遺傳的機會。在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系統中,所謂的「焦慮性疾患」就是一大類包含跟「焦慮體質」有關的疾病,包括「廣泛性焦慮症」、「社交焦慮症」、「恐慌症」、「強迫症」、「特定對象畏懼症」、「創傷後壓力疾患」、「急性壓力疾患」,還有像小孩子的「分離焦慮症」。

這些疾病所涵蓋的人口比率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,正式調查的數字是24.9%,但當下因為焦慮而有生實際活及情緒困擾的人可能高達1/3。焦慮是一個大家共通的經驗,跟面對的壓力或威脅有很大的關係,但是相同的壓力,有「焦慮體質」的人症狀會多得多,也常持續很久,從數個月到數年。

對於有「廣泛性焦慮症」、「社交焦慮症」這類的人,「焦慮體質」佔據很重要的因素。但「錯失焦慮症」不僅只是「焦慮體質」一種因素,也是一個網路世代的文化現象,值得大家給予更多的注意,及早偵測跟處理,對敏感的青少年來說很重要。

父母親平常不要認為小孩乖乖念書就好,卻忽略他們的社交狀況跟能力,青少年是在同儕互動學習社交技巧的關鍵時期,跟念書一樣重要。好的社交能力是避免「錯失焦慮症」最重要的事,「社交焦慮症」也需要及早就醫處理,藥物治療之外也需要心理諮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ll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